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贵州贵安新区积极探索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的新路径,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开展产业大招商行动,着力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纷至沓来。其中,贵州美鸿服饰有限公司自去年落地贵安新区以来,凭借其先进的智能生产模式,高效的运营管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迅速成为带动区域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
贵州美鸿服饰有限公司。
“目前企业承接了上海东方国际、安德玛、安踏等多个知名品牌的订单。其中,为上海东方国际生产的5万件羽绒服、3万件衬衣等产品已顺利完成。按照当前的生产进度和市场需求,预计今年将实现年产量80万件的目标。”据公司总经理张开云介绍。
智能生产项目落地投产——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去年11月,贵州美鸿服饰有限公司正式在贵安新区湖潮乡“安家落户”,并投资四千万元建设服装智能生产项目,全力开展数字化生产。今年2月,该项目正式开工投产,自此开启了高效运转的新篇章。
这家现代化智能服装制造企业,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拥有约7000平方米的宽敞厂房。其产品线聚焦于运动休闲类及羽绒服产品,始终致力于为全球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时尚服装。
贵州美鸿服饰有限公司展示区内的成衣。
凭借卓越的产品品质和强大的生产能力,美鸿服饰已成功跻身安德玛、安踏等国际知名品牌供应链,成为行业内不可小觑的一股新生力量。
5月12日,记者走进美鸿服饰的生产车间,仿佛置身于一个科技与人力完美融合的现代化工厂。机械臂精准无误地搬运着布料,一旁的缝纫机飞速运转,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上百名工人手指在布料间灵活穿梭,熟练地将布料送入机台,动作行云流水。智能屏实时显示着生产数据,人与机器默契配合,布料在这有序的协作中化成一件件精致成衣。
贵州美鸿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为了实现高效生产,厂房内配备了一系列智能化生产设施,如智能缝纫机组、自动化裁床、智能模板机、智能充绒机等。“智能化生产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还显着提高了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就拿一台智能模板机来说,它的工效可以抵得上传统工艺十个人的工作量,大大提升了整体生产效能。”张开云自豪地介绍。
政策护航企业发展——构建良性循环新模式
“我是四川人,来这里已经有36年了,我把我所有的青春和事业留在了这个地方,对贵州很有感情。”在张开云看来,贵安新区打造了让企业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发展的良好氛围。政府与企业携手共进,让企业越来越有信心。
从土地优惠到税收减免,从设备补贴到人才奖励,贵安新区政府始终秉持“筑巢引凤”的服务理念,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张开云感慨道:“美鸿服饰能够在贵安新区这片土地上快速发展壮大,离不开贵安新区政府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
贵州美鸿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的智能化设备。
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美鸿服饰也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就业吸纳+技能培训+产业辐射”的创新模式反哺地方。企业的发展激活了当地的产业生态,形成了“引进一家企业、激活一片区域”的良性循环。
提供家门口就业平台——实现员工与企业共成长
美鸿服饰的入驻,犹如一场及时雨,不仅为全乡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更在“家门口”为广大群众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就业平台。目前,企业现有员工130余人,涵盖了缝纫工、质检员、设备操作工等多个岗位,其中80%的员工都来自新区周边村寨的村民。
“我是当地人,在家门口上班真的太方便了。骑车十来分钟就到了,下班还能顺路接孩子放学。收入方面,我是熟练工,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旺季加班还有补贴,再加上全勤奖,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拿到5000元呢。这份工作让我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有稳定的收入,真的很满足。”工人孙章丽满脸笑容。
贵州美鸿服饰有限公司搭建起就近就业平台。
为了更好地照顾员工的实际需求,公司还展现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特意开通“宝妈”生产专线,并设置了人性化的上下班时间,让“宝妈”们在工作的同时,还能方便地接送孩子。
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到了家乡,他们纷纷表示说:“现在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工资待遇也不比外地差,公司还给我们交社保、组织技能培训,日子更有奔头了。”
这样的故事正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中上演,企业用实实在在的岗位托举起乡村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
“公司将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将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不仅要走出贵州,更要走向世界,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将继续吸纳更多就近就业人员,并加大对员工的岗前培训力度,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为贵安新区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展望未来,张开云充满信心。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闻记者 金忠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