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东郓城县泰和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昔日机器轰鸣、工人频繁更换齿轮的场景已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生产线与智能大屏,生产参数一键调整,转产效率大幅提升。“过去改纺一次,要停工更换齿轮,现在屏幕上一点,很快就能完成切换。”公司董事长侯本建说,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企业投资8000千万元建设的二期五万纱锭项目及“智能5G+慧纺云纺纱”平台,实现了从生产设备智能化到纱线全流程可追溯的全面升级。
在全球市场竞争加剧与需求疲软的双重挑战下,传统纺织产业如何破局?作为“中国棉纺织名城”的郓城,以“智改数转”为引擎,推动纺织业向“智造”跃升,让一根根纱线织出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拓展了产品的边界。郓城县泰和纺织有限公司在纺棉基础上,成功开发出涤纶、缎绸纱、超柔纱等多类新品。通过智能化平台,每个纱锭的实时数据——产量、质量、能耗等,都能在中央大屏上一目了然。正是这种精细化、数字化的管控能力,让企业在2025上海秋冬季国际纱线展上脱颖而出,一举拿下13张欧盟订单。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缺方案不敢转、缺技术不会转、缺数据不能转、缺资金不愿转”等共性难题,郓城县各乡镇主动作为,精准施策。在随官屯镇,政府通过土地、融资、奖励等“一揽子”保障措施,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我们坚持分类指导,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随官屯镇党委书记曾磊表示,“如今镇内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在郓城县纺织产业聚集区黄泥冈镇,郓城县东盛纺织有限公司通过建设数字化二期车间,实现了纱线品质、用工成本和能耗水平的全面优化。公司副总经理刘显丰介绍,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后,企业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产能规模上都“迈上了一个大台阶”。目前,该镇十余家企业正集体瞄准国际流行的莱赛尔新材料这一趋势,加速布局新赛道。“我们积极组织企业参展、邀请专家团队授课,致力于提供低门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黄泥冈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昊说,“目标是让企业对‘为何转、怎么转’做到心中有数。”
从过去的“纱找人”到如今的“人找纱”,郓城县纺织产业通过“数转智改”重塑了产业核心竞争力。据悉,今年前三季度,全县新上及技术改造的智能数字化纺纱规模已达70万锭,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小纱线蕴藏大智慧。郓城县正以科技为梭、数据为线,织就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崭新未来。(记者 张啸 通讯员 曹金磊)
(来源:菏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