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区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印染)试点入选浙江省首批名单,不仅为当地印染业转型注入新动能,更成为全省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重要范本。
在“双碳”目标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唯有通过AI重构生产逻辑,才能破解印染业“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困局,实现高效与绿色的协同发展。
传统印染依赖人工巡检与经验决策,不仅效率低下,更因参数波动导致质量不稳定。而AI通过“机器视觉+传感器+算法模型”构建的智能检测体系,已实现从坯布入库到成品出厂的全链条精准管控。
印染核心设备如定形机、染色机的稳定运行直接决定生产连续性,传统人工巡检不仅漏检率高,更难预判潜在故障。而通过在设备上安装振动传感器、红外热像仪,AI算法可实时分析运行声音、温度与振动频率,提前预警轴承磨损、电机过热等问题。这种“预测性维护”模式,彻底改变了“出故障再维修”的被动局面,让生产效率提升有了坚实保障。
在绿色发展维度,AI的介入正将印染业从“环保负担”转化为“生态竞争力”。印染业作为高耗水、高排污行业,每万米面料耗水可达500吨,废水排放占纺织工业总量的60%,而AI通过精准调控资源消耗,从源头减少浪费。这种“以精准代浪费”的模式,让绿色生产与效率提升形成正向循环。
能源优化是AI助力印染业绿色发展的核心突破口,而定形机作为印染生产的“能耗巨头”,传统人工设定的温度与车速参数常导致“能源冗余”。AI“按需供能”的模式,不仅让定形机的能耗大幅下降,更通过参数稳定性控制,使产品合格率迅速提升。对印染业而言,这正是AI赋能绿色发展的典型范式,用技术精准度替代经验粗放度,让绿色转型从“成本负担”转变为“效益增长点”。
印染车间产生的废布头、染化料残渣、废水等人工分类效率极低,而AI通过精准识别、智能匹配与动态优化,让“放错位置的资源”变废为宝,不仅降低固废处理成本,更延伸了产业链的绿色价值。AI在印染资源循环利用中的独特价值,应体现在对“废料特性识别-处理路径匹配-循环效率优化”全链条的重构,解决传统循环利用中“分类难、处理盲、效率低”的核心痛点。
然而,AI赋能之路并非坦途。部分企业视其为“负担”,根源在于成本压力、技术适配与认知偏差的多重制约。破解这些困境,需采取“分层推进、多方协同”的策略,对大型企业,可依托全流程改造实现AI价值最大化;中小企业则可从“小切口”切入,更适合“轻量化”方案。当然,职能部门需要加大政策支持,通过补贴降低初期投入门槛;行业协会可搭建共享数据平台,解决“数据孤岛”问题;供应单位则需降低操作门槛,让老工人通过触屏即可操作系统。
(来源:柯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