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原材料>正文

中国浮法项目出海记:印尼千吨级玻璃工厂背后的智造密码

来源:互联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5-04-17 10:01:19

   编者按 近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发布《中国浮法项目出海记:印尼千吨级玻璃工厂背后的智造密码》一文,深度报道了中建材工程KCC印尼1200T/D高端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项目建设的过程,全景式展现了中建材工程在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中锻造精品工程的生动实践。本网今日转发此文以飨读者。

  

  中国浮法项目出海记:印尼千吨级玻璃工厂背后的智造密码

  在印尼的中爪哇省巴塘工业区,一座日产量1200吨的超大型浮法玻璃生产工厂正在飞速运转中,仅凭日产量,足以覆盖中国第一高楼128层上海中心大厦的整个外墙,这是中国浮法技术和成套装备出口海外单线规模最大的玻璃项目,是印尼规模最大的高端玻璃工厂,也是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材工程集团)在全球化经营中打造出精品工程的缩影。

  

  KCC印尼日熔化量1200吨高端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

  钩沉索隐十余载,披沙沥金筑匠心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中国和印尼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这一年,中国建材工程集团在上海—雅加达境外投资座谈会上,与韩国最大的建材生产商——KCC集团签约了其在印尼投资的日熔化量1200吨高端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项目。这次中韩建材巨头十年伙伴关系的“再度携手”不仅是中印两国经贸合作的“里程碑工程”,更是上海加快打造服务企业“走出去”桥头堡的生动实践。

  回溯2008年,当中国建材工程集团首次向韩国KCC集团递出合作意向时,这家亚洲建材巨头以“对中国技术心存疑虑,已与欧美日合作”为由婉拒。中国建材工程集团国际业务经营团队面对拒绝并未气馁,而是开启了一场长达五年的“客户培育马拉松”。

  前三年,中国建材工程集团团队建立起包含技术偏好、决策链条、文化禁忌等维度的200页客户画像库;每周雷打不动定制化行业简报,内容从浮法玻璃技术前沿延伸至东道国建材政策解读。2014年,团队历经两年拉锯式谈判,以“全产业链服务”为突破口,用自主研发的1200吨浮法玻璃生产线技术精准狙击,一举斩获KCC集团订单。这不仅是中国浮法技术出口发达国家的“破冰第一单”,更以单线规模创下当时全球玻璃工程吨位之最。

  

  窑炉局部

  从“零突破”到“十年老友”,从最初的陌生拜访到建立深度战略互信,韩国KCC集团对中国建材工程集团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给予高度评价,直言其是“全球顶尖的玻璃工程服务商”。

  “顶尖”离不开中国建材工程集团独创的“1+X”协同出海模式的重要支撑。该模式以企业本部工程技术服务为核心,整合带动长三角玻璃产业链上下游子企业“抱团出海”。由此,上海企业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加速显现,也推动中国玻璃工业从“单兵突破”向“生态舰队”全球化升级。

  从研发设计、装备智造到安装调试、环保治理,该模式实现工程的全流程闭环服务,并使项目建设周期压缩35%,综合成本降低30%,凭借“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双重优势,企业成功打破欧美企业长期垄断的行业格局。更硬核的是,企业战略客户复购率高达60%,十年以上合作伙伴占比超50%,4家大客户首会面即敲定合作。

  现在,通过“云端全链服务”和数字化赋能,企业已构建起一套“远程诊疗”体系,工程师可对产线进行数据化“把脉”,精准开具“诊断处方”。“我们不仅提供持续优化的解决方案,而且是将玻璃服务多元化生态出海。”中国建材工程集团总裁助理、国际业务部部长李娜介绍,“问题前置解决”的运维思维,既能远程消除隐患,也让中国建材工程集团逐渐成为客户心中的“长期技术合伙人”。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项目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印尼群岛,团队不仅要直面8级地震载荷,还有沿海高腐蚀环境、飓风级风载这三重环境“拦路虎”。

  以除尘脱硫脱硝为例,设计阶段,工程师将烟囱抗震等级提至8度,采用特种防腐涂层抵御盐雾侵蚀,并用三维建模技术将余热锅炉与脱硫塔“折叠”成精密模块,巧妙整合余热锅炉与脱硫塔布局。这场与自然法则的“极限掰腕”是与自然博弈的设计突围,也是中国方案“既要顺应天地,更要重塑规则”的硬核智慧。

  在印尼高达40℃的湿热环境中,安装团队面临“毫米级”精度要求,看似需200次的验收动作,实则是工程师们用三尺测量,以网格式进行的上万次“微米级”校准,每个点位需经历“测量—调整—复验”的循环。尤其突出的是,当温度波动5℃,昨日验收合格的数据,今日可能因空气骤变而失效。在200平方米的玻璃窑底作业面上,工程师们硬生生将每块砖缝隙平整度误差压到1毫米以内,比规定要求提升66%,团队用精细管理,把图纸焊进现实。

  

  电气工程师检查桥架

  除了自然环境,更棘手的是,生产线窑炉跨度大、窑龄长,涉及十余个专业系统,技术参数多达上万项,任何细节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面对复杂挑战,项目团队祭出“三板斧”——动态管线模拟、智能工效评估、资源弹性调配。这种“问题导向、数据驱动”的管理范式,为跨国复杂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解决方案。

  2024年10月3日,生产线一次性点火成功,27天后首批玻璃下线,项目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预期。“业主从最初担心技术、产品、服务‘水土不服’,到现在对我们充分信赖。”项目副经理屠智革感慨。从被质疑到被信赖,中国智造正以“技术+服务”的双重优势,打响全球玻璃工业品牌名片。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

  2024年,在中国建材工程集团子企业蚌埠凯盛“5G+工业互联网”园区内,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有条不紊协调着各环节运作,包括退火窑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热端设备在自动化流水线上完成蜕变。车间东侧物流区,智能AGV小车正有序装载配件,这批代表中国智造水平的装备即将启程赴印尼。

  “这次项目我们用了多项前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蚌埠凯盛该项目的负责人介绍。作为玻璃生产线重要设备,退火窑采用全球首创的双向同流热风系统,避免传统工艺中因单向或逆向气流造成的局部冷却不均问题,减少玻璃板因温差导致的内部应力?,有效阻止玻璃自爆。这项自主研发的高科技浮法玻璃退火窑已入选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此外,中国建材工程集团子企业中建材环保院以“双碳”为锚,携“超净铁三角”技术(SCR脱硝+干法脱硫调质)深度嵌入玻璃工厂生态治理。这套“低碳技术包”既攻破环保瓶颈,更以每吨玻璃减排25%的数据,让中国智造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标准答案”。

  

  中建材环保院工程师与外籍员工交流

  从“走出去”到“链未来”,从二十年前的单一技术输出,到如今实现技术装备成套出口的跨越,中国建材工程集团创建了玻璃产业链的多元化一体化协同出海新局面。当印尼KCC工厂的炉火映亮爪哇岛时,它燃烧的也是全球玻璃产业向智能化跃迁的火种——中国制造正以“技术共生”之姿,让世界看见这条产业链的透亮未来。

  --------记者手记--------

  深入探访项目建设背后的故事,四个关键词逐渐浮现。

  首先是“生态出海”。从十年前首次撬开韩国KCC集团的总包合同,到如今在印尼实现技术装备成套出口,中国玻璃工业正以全新的模式重构全球产业版图。这种蜕变恰似浮法工艺中熔化的玻璃液——在1600℃的淬炼中,从原料到透光材料,从单一产品到生态体系,最终成就“世界级透亮”的产业奇迹。

  其次是“全链穿透”。玻璃生产线不是单一设备的堆砌,而是从研发设计到智能运维的生态闭环。这背后是中国建材工程集团贯通研发、装备、工程、设计的全产业链能力——就像跳高运动员的助跑、起跳、过杆、落地,每个环节的精密衔接才能跃过“技术壁垒”的横杆。

  第三是“数字韧性”。在印尼40℃湿热与地震带“三重天灾”夹击中,项目团队以“全要素管理矩阵”数字盔甲,对抗跨国工程风险与不确定性。这让人想起车间里那些与AGV小车协同作业的机械臂——数字化不是冰冷的替代,而是赋予传统工程“自适应骨骼”,让跨国协作在云端与现场无缝咬合。

  最后是“场景进化”。SCR脱硝与干法脱硫的“超净铁三角”,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制造从“解决已知问题”到“预见未知需求”的跃迁——这套系统不仅是污染物的“终结者”,更是工业升级的“预言家”:从被动应对排放指标,到主动定义“超净生产”新范式,中国方案正以“技术+场景”的双向淬炼,为全球玻璃工业“碳”寻未来。

  站在退火窑前凝视缓缓流动的玻璃带,忽然读懂了中国智造的“透光哲学”:既要像玻璃般纯粹专注,十年磨一剑攻克核心技术;又要如窑火般开放包容,在全球化熔炉中锻造共赢生态。这或许就是“一带一路”上最璀璨的工业结晶——看得见的是晶莹剔透的玻璃幕墙,看不见的是中国建材工程集团“窑火相传”的硬核底气。

【责任编辑:yj26327】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产品推荐

更多

最新企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