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污染,零排放。近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上海纺织化学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合作,在阿拉尔市建成新疆首条散棉、筒子纱非水介质少水染色生产示范线,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立足新疆棉资源,助力构建高质量的棉纺产业发展格局。
这条染色生产线设计年产量5000吨,自今年5月份试运行以来,在色牢度等产品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全过程运行成本减少5%至10%左右,且生产过程中无废水产生,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印染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为新疆地区大规模发展印染工业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也为我国印染行业突破污染瓶颈,转型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路径。
双方合作始于2019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王际平教授团队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之托,力求解决印染行业高盐染色污水排放问题,使大规模棉纺织品染色成为可能,为新疆发展纺织服装全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经过不懈努力,该团队的“棉纤维、筒纱活性染料非水介质少水染色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按照传统的印染工艺,染1吨棉纤维需要用1吨盐、100吨水,同时产生等量的污染物和水,被国家列为重污染行业,行业技术攻关的重点始终在产业终端——治理污水方面徘徊。王际平教授则将治污的目标前移至生产端,在印染技术上创新,利用新方法,染1吨棉纤维,不用盐,只需0.25吨水,染色时间减少20%,最后产生的固体废物还可以制成肥料,产生的回收水可以再利用。
“这是一套全新的技术路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用盐类化合物,不产生废水而且染料利用率特别高。”王际平介绍了“非水介质少水无盐,污水零排放染色”的工作原理。
“我们的方法是在介质中加入少量的水和需要的活性染料。染料不会溶解到疏水的介质中,只会溶解到少量的水滴中,在专业设计的染色装备中,溶解了染料的水滴会随着非水介质和棉纤维进行均匀接触。要知道棉纤维是一种亲水的纤维,它们特别‘喜欢’带上染料的‘水滴’,会在染色过程中逐渐抓住染料,完成和染料的反应,染料的利用率可以达到90%以上。在这个技术路径中,染色全过程不需要加入盐类化合物硫酸钠,利用水滴和纤维的亲和力就可以完成染色。”这项技术的另一核心要素是非水介质和水的回收过程也秉承循环利用的原则,确保对环境零污染。
采用该项工艺,可比传统工艺节约用盐100%、节约染料20%以上、减排染色阶段废水近100%、减排漂洗阶段的废水95%以上,在实现大幅度节水减排的目标的同时,还能够降低废水末端治理的强度和难度。
对于技术的应用前景,王际平非常乐观:“新疆的棉花产量占全国比例达到90%,之前囿于技术制约,只能原料出疆,现在可以进行原料深加工,不但带动经济发展,而且能够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