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晚,《非遗里的中国·河北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在时长约90分钟的节目里,河北各地市精彩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轮番亮相,其中包括石家庄正定的常山战鼓、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郭氏铁板浮雕、井陉拉花、井陉木雕。一个个非遗“绝活儿”令电视屏幕前的观众目不暇接、连声喝彩,在充分展示燕赵大地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在燕赵大地点燃了一场夏日非遗奇遇“冀”。
常山战鼓:古老技艺进校园千年非遗永流传
精彩回放:在震憾的常山战鼓声中,《非遗里的中国·河北篇》拉开帷幕,常山战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书社和年轻的鼓手一起擂响战鼓。此外,张书社现场揭密不同鼓点在战场上所代表的信号,并教大家如何读懂天书一样的鼓谱。
常山战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书社:常山战鼓登上央视,在全国观众面前介绍常山战鼓,我特别激动。常山战鼓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石家庄正定历史上是常山郡所在地,三国名将赵子龙出兵打仗时,把家乡的战鼓运用到战场上,擂鼓助军威,击鼓涨士气,他带领士兵总是打败敌兵取得胜利,被称为常胜将军,常山战鼓也因此得名。近年来,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正定当地不少中小学校成为常山战鼓的传承基地,同时,常山战鼓还走进河北师大、河北科大等大学校园,千年非遗不但得到传承,更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我今年69岁了,作为传承人,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常山战鼓、喜欢常山战鼓,我很欣慰。
观众评说(石家庄市大学老师刘先生):在央视综合频道《非遗里的中国·河北篇》看到石家庄正定的常山战鼓,作为一名石家庄人,感到特别自豪,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石家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央视等平台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石家庄。
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走上国际时装舞台
精彩回放:传承人崔雪琴坐在织布机前,现场演示土布纺织技艺,从传统样式的布鞋到时尚的衣裙,省级非遗项目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不仅从乡村走上国际时装舞台,更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典范。
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崔雪琴:我是原村土布纺织技艺第3代传承人。赞皇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原村土布纺织技艺是利用纺车、织布机等工具制作棉布的一种纯手工传统技艺。赞皇原村土布选用当地优质长绒棉花,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栓布、织布、缩水等72道工序纺织而成,生产过程全部为手工生产,不用任何动力机械和能源,环保无污染。如今赞皇原村土布的“织娘”已经达到1300多人,平均年龄58岁,成为当地一项致富产业。原村土布获得过不少荣誉,还参加过米兰时装周,登上国际时装舞台,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我们相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原村土布未来可期。
观众评说(石家庄市私营业主范女士):我的家乡就在赞皇县嶂石岩镇,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家里除了种地,没有其他收入。如今,赞皇县不但有原村土布纺织技艺这样的省级非遗项目带动乡亲们致富,还开发建设了生态采摘园、旅游民宿等,愿千年古县赞皇越来越美,人们生活越来越幸福。
郭氏铁板浮雕:千锤百炼成就“铁板上的丹青”
精彩回放:“叮叮叮,当当当。”随着清脆的敲打声由远及近,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郭氏铁板浮雕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郭氏铁板浮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郭海博和郭墨涵向主持人和观众介绍铁板浮雕的制作工艺。
郭氏铁板浮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郭海博:铁板浮雕艺术是以手工锤锻的方法,直接在生冷的铁板上创作的一种雕塑艺术,通过抛磨、烧色等手段,表现出的特殊肌理,有其他材质无法比拟的独立之美,被称为“铁板上的丹青”。铁板浮雕需要作者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细致打磨,经过千锤百炼,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铁板浮雕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制作工艺的独特魅力。欢迎大家到位于石家庄市新华区湾里庙步行街的郭海博工作室,实地欣赏铁板浮雕艺术,了解和体验制作技艺。
观众评说(媒体人李先生):在多年前,我就采访过郭海博老师,当时在他的工作室看他制作铁板浮雕,我摸了一下,铁板又厚又硬,在上面一锤一锤地锤锻出浮雕造型来,不仅需要过人的手力和超乎常人的耐力,还要灵活地塑造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案,在郭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对艺术认真执着的匠心。
井陉木雕:用太行山枯根朽枝雕出精品
精彩回放:在《非遗里的中国·河北篇》播出前的预热节目《非遗正年轻·河北篇》中,一件件精美的井陉木雕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井陉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许红阳现场讲解制作技艺和学艺背后的艰辛。
井陉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许红阳:通过央视,让全国观众认识并了解井陉木雕,我特别高兴。井陉木雕技艺始于唐代,传承到我这已是第13代了。井陉木雕利用太行山枯根朽枝就地取材,多以崖柏为原料,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雕刻需要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制作流程主要分为艺术构思、绘图、定型打胚、细节修光、打磨成型五步,“一刀刻一下,一下凿一刀,刻刀顺线走,线面成接合”是家族传承数百年的艺诀。在继承传统木雕技艺的基础上,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相结合,开发出一些生活中实用的文创产品。
观众评说(木雕艺术爱好者童先生):我很喜欢木雕,也去许氏木雕艺术馆参观过。在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游玩时,偶尔捡到枯根朽木我会根据其外形神韵雕刻打磨。通过井陉木雕,希望更多人了解井陉,到井陉县旅游,这里不仅有古老的非遗,还有太行天路、古村落和苍岩山等美丽山水。
井陉拉花:景区纷纷打造“旅游+非遗”模式
精彩回放:在《非遗里的中国·河北篇》拍摄地保定易县太行水镇,夜晚灯光璀璨,映照着小桥流水,井陉拉花表演队伍曲折蜿蜒,和美丽的景色融为一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井陉拉花:井陉拉花是一种独特的北方秧歌,起源于宋元,盛行于明清,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传统井陉拉花有其显着的艺术特色,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它舞姿健美、舒展有方、屈伸有度,擅于表现悲壮、凄婉、眷恋、欢悦等情绪,表演人数不等。拉花道具内涵丰富,各有其象征寓意,如伞象征风调雨顺等。
观众评说(井陉县景区工作人员小曾):我是看井陉拉花长大的,小时候逢年过节,村里、县里都会有井陉拉花表演,还有各种社火表演。现在井陉县的很多景区引入非遗表演,打造“旅游+非遗”模式,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上传统非遗文化。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