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合镇各民族同胞一起包粽子 洪合镇供图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作为中国毛衫名镇,毛衫产业发达,吸引了7万余名来自中国各地的“新居民”,其中约有2.07万名少数民族同胞,来自土家族、壮族、苗族等37个少数民族。
民族流动人口多、民族种类覆盖广,作为典型的新居民倒挂城镇,洪合如何让新居民更好地融入“第二故乡”,在此安居乐业?近日,记者走进洪合进行采访。
洪合镇民族活动 洪合镇供图
“以新管新”搭建多民族共治桥梁
作为全中国闻名遐迩的毛衫名镇,洪合的毛衫产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多年来,随着产业的迅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
“在这里,只要肯吃苦,就一定有机会。”洪合镇党委书记金剑毅说,勤劳双手织就的一件件毛衫成为洪合人致富的“金钥匙”。截至2022年上半年,洪合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255亿元(人民币,下同),人均存款达21.33万元。
感受到洪合的致富“基因”,从事毛衫生产加工的民族同胞将自己的亲朋好友相继带出大山,来到洪合逐梦奔富。于是,在整个毛衫产业链条上,土家族同胞来做整烫,苗族同胞做缝合……他们在这里交往交融、致富,也为洪合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过,民族同胞因文化习俗形成的半封闭型的熟人圈子,也给当地的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新课题。针对于此,如何做好民族融合工作?洪合提出“以新管新”的服务模式,通过建立“民族乡音工作室”,发挥苗族“伍大姐调解工作室”、土家族“建国热线”等品牌作用,探索少数民族的服务管理。
“调解工作中,老乡在‘第二故乡’见到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洪合镇新居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苗族大姐伍梅菊说,古道热肠、乐于助人的性格让她很快在调解工作中如鱼得水,其所在的“新居民调解委员会”也成了当地的一块“金牌”。
在十多年的工作中,伍梅菊还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调解“高招”——“三乡三情”调解法,即以乡音、乡俗、乡情和亲情、友情、感情为基础,在矛盾调解中,用好老乡情,打好感情牌。多年来,伍梅菊帮助当地新居民治愈了1000多个“疑难杂症”,成为洪合镇家喻户晓的“解铃人”。
当地有民族居民小田在调处后感慨:“同为来洪合打工的新居民,伍大姐的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到很暖心,我们都很相信她,心里不痛快时就喜欢来找她叙一叙。”
洪合镇人口组成图 胡丰盛 摄
多元治理促进民族融合
走进洪合镇的“民族之家”,一股浓浓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一楼的展厅中摆放了诸多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二楼和三楼的各间活动室为各民族同胞提供学习休闲场所。
“针对洪合镇各民族人员较多,但缺少活动阵地这一情况,我们特地改造了汇集活动、学习、培训等一体的‘民族之家’,旨在增强各民族同胞的凝聚力、向心力。”洪合镇党建办工作人员、统战干事韩镓炜说。
“民族之家”是洪合镇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满足各民族新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洪合镇还铺设了一条民族团结之路,建立了一个民族图书馆,成立了民族团结促进会、少数民族党支部等。
来自贵州的土家族汉子车建国就是少数民族团结促进会的一员。作为洪合镇横泾桥社区党总支委员,他的职责是发动和引导广大新居民参与社区管理。
在车建国的办公室中,一摞摞志愿者签到单被车建国仔细地收存着,签到单上,志愿者的姓名、电话、来源省市和民族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这样我可以更快地与志愿者们熟悉起来。以后镇上有什么民族活动,我也能叫上他们。”车建国说。
一笔一画用心地记录,让车建国在新居民中声望颇高。现如今,每天都有十多名新居民志愿者来他这里报道,像他一样以行动守护“第二故乡”。
除此之外,洪合镇当地的印通小学、伯鸿实验学校等校园内,还设立了民族课堂,用浓厚民族宣传教育氛围,提升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
在洪合,民族融合之花正在盛开。“未来,洪合还将继续推动民族关系持续共荣共生,让各民族同胞能沉下心来在洪合‘创富’,充分发挥他们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金剑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