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席“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陈雨露表示,近年来,人民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创新丰富货币政策工具,同时比较注重发挥利率价格杠杆的作用,目标是努力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实践证明,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有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更完善。二是逐渐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三是逐步健全了利率的市场化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重点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进行改革,形成了新的传导机制。
陈雨露表示,人民银行在设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时坚持顺势而为,按照目标一致性原则设立激励相容机制。把人民银行资金和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行业信贷投放顺势挂钩,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以更有效促进信贷结构优化。此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具有基础货币投放功能,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平稳增长。人民银行在总量框架下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会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点需要“有进有退”,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和投放规模控制在合意水平,与总量型政策工具形成良好配合。
陈雨露表示,从横向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国以相对较少的新增债务支持了经济较快的恢复,宏观杠杆率的增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各国普遍采取了超宽松的刺激政策来应对衰退,引起了宏观杠杆率的大幅上升。“2021年末国际清算银行统计的全部报告国家的杠杆率是264.4%的平均水平,比2019年末高18.3个百分点,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这一数据是16.5个百分点,这体现出我们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不透支未来的宏观政策取向。“
陈雨露表示,在稳杠杆的同时,中国经济表现继续保持领先,通胀总体可控。2020年到2021年,中国经济两年平均增速5.1%,比美国、日本和欧元区分别高4.1、6.6和5.7个百分点,通胀水平也明显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所以总的来看,近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是有力有度有效的。宏观杠杆率总体实现了稳字当头,确保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也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积极的贡献,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动力源和稳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