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随着多地疫情趋于平稳、商超餐厅恢复经营,消费市场呈现复苏回暖的趋势。
北京市商务局6月5日通报称,假日期间,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企业实现销售额43.3亿元,同比(去年端午假期)增长6.3%。全市52个重点商圈客流量887.7万人次,环比(节前一周)增长19.4%。
在深圳,在3000万元端午数字人民币红包、端午节庙会促销活动等拉动下,端午节当天参加活动的10个商圈营业额同比增长8%以上,线下消费回暖趋势明显。
从全国数据来看,端午首日通过携程预订的旅游产品订单总量相比五一首日增长37%。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方泽茜表示,作为上半年最后一个小长假,端午旅游的各种利好信息提振了市场信心。随着多地疫情防控好转,尤其是上海、北京两大客源输出地有序推进文旅产业恢复开放,加之跨省游熔断精准到县的利好政策,旅游业总体形势逐渐好转。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市场复苏迹象明显,同程旅行大数据显示,苏州、常州、嘉兴、杭州、无锡、宁波、舟山等周边城市热度较“五一”假期涨幅均超过50%。其中,苏州端午节前旅游热度较“五一”假期上涨446%,常州旅游热度较“五一”假期上涨255%。杭州、上海、苏州也进入端午假期城市关注度榜单前十名。
各地跨城、跨省出行市场也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数据显示,端午小长假期间,国内机票搜索热度环比上涨67%,高铁票搜索热度环比上涨15%。上海至北京的火车车次目前尚未完全恢复,但仍是全国搜索量最高的火车线路,端午期间,该线路搜索热度上涨超过300%。
近段时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硬招、实招,有力支持了消费回暖。近期,成都、济南、宁波等地又新发放一批消费券,提振当地线下消费,大多涵盖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线下商超、餐饮、文娱、旅游等。端午节期间,甘肃省商务系统将开展各类重点促销活动11项,预计2000多家企业参与。其间,各地将分期发放政府消费券400多万元,带动企业优惠让利千万元以上。
山西证券指出,消费券短期拉动效果显着,对下沉市场乘数效应更高。从撬动作用看,各地消费劵对短期消费的拉动效果显着,尤其对较少发放消费券的下沉市场,撬动消费可高达20倍,对常态化发放消费券的发达地区,杠杆撬动比例可达6倍。
除发放消费券外,各地还通过举办各类促销活动、减少限购、税费优惠等方式千方百计促进消费恢复。保障物流畅通,健全配送体系,为稳消费打通“最后一公里”。
江西提出,开展好“大宗商品消费季”等活动,推动餐饮、住宿、文旅等线下消费全面复苏。上海明确,今年新增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4万个,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节能产品等消费按规定予以适当补贴。
深圳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围绕汽车、电子产品、家电、信创产品、文体旅游、大宗商品等九大方面提出30条措施。据相关部门预计,将拉动消费约450亿元。
中信证券认为,目前经济已经出现修复迹象,随着未来更多相关促消费措施落地,6月将开始进入加速修复阶段,百货商超等消费相关的细分板块在规模性疫情消退、市场主体纾困和消费刺激等一揽子政策下,将迎来阶段性恢复。
餐饮、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涉及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各个环节,是保障民生、吸纳就业、稳住经济大盘、保住市场主体的关键。同时,由于生活性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源投入、高度依赖设施场所、服务具有不可存储性等特征,遭受疫情的冲击影响尤其明显。
近日,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通过组织召开专家视频座谈会等方式,围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形势、做法成效和政策建议进行了研讨。
与会专家建议,要加强政策研判,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分类施策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长短结合,借助“互联网+”、数字化、社区化推动传统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不断激活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潜力。坚持精准帮扶,研究针对性的举措,持续加大助企纾困政策落实力度,有效增强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的预期信心。
二是在统筹发展和安全前提下,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既避免“过度防控”,又防止“放松防控”,加强生活性服务业分行业分领域指导力度,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增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韧性和对经济恢复增长的贡献度。
三是注重及时总结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分类梳理市场主体的差异化需求,形成可示范推广的典型案例,助力推动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实施,稳步促进社会公众的消费需求。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分析,随着国内疫情好转、加上刺激政策加力和经济回升将共同支撑消费稳步回暖,但疫情对消费产生的间接冲击仍不容小觑,将制约消费回升力度。比如,疫情将冲击就业、收入,对消费形成更持久的拖累;疫情还会推高储蓄需求,降低居民消费意愿。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