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原材料>正文

自称是“和泥的”的王博士是一个怎样的人?

来源: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2-05-06 10:54:48

     王振地: 为高原混凝土制造“延寿剂”丨奋斗者正青春

  他点击鼠标,分析仪发出蓝光,一块混凝土内部“不为人知”的气孔结构图像呈现在电脑屏幕上。

  他继续拖动鼠标,气孔结构便开始发生变化。

  在一个春日午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的王振地教授指着屏幕上的图像,向记者介绍混凝土里的“气泡”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借助各种设备,分析调控混凝土,使混凝土更“长寿”,是王振地的主要工作内容。

  穿着西装,戴着眼镜,一身学者打扮的他,称自己是一个“和泥儿的”。他还有点儿“职业病”:走到哪儿都看看混凝土的情况,拍下照片,放到自己的教学材料或学术报告中。

  王振地保存着不少高原冻融环境里混凝土的“受伤”照片。

  人在高原上,容易缺氧,脸会晒伤;混凝土也会“不舒服”,容易开裂。要在以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为代表的高原地区修路、修大坝、修机场,需要特殊的高性能混凝土。

  王振地在西藏林芝米林机场EMAS铺装现场。

  王振地和同事们想方设法,延长混凝土在极端环境下的寿命。

  直到现在,王振地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冬季去海拔4600米青藏高原地区调研时难受的感觉:“我抱着氧气瓶就不松手了。”

  为了实地探测、试验混凝土在高原环境下的效能,在“九州腹地”河南长大的王振地,3年里跑了8趟青藏高原。

  他和同事们在北京建模拟仓进行研究,在高原打混凝土做实验。他们设计开发的双子型高原专用引气剂、混凝土保水增强内养护剂,成为混凝土在严酷环境里的高效“延寿剂”。

  工作之余,王振地常用混凝土废料做文创。他喜欢探索新东西,有很强的好奇心。3D打印在国内还没流行起来那会儿,他就自己买零件,动手做了一个3D打印机,研究混凝土的数字化建造。

  当然,研究新东西,难题多,容易“碰壁”。但王振地有一股韧劲,他喜欢马斯克的一句话:“如果事情没有失败,那就是你的创新还不够。”

  2010年,由于比传统方法更贴合实际环境,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向RILEM(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提出设立一种新的混凝土耐久性测试方法。

  王振地参加了RILEM对此召开的讨论会。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主席团里的一位外国专家明确表示了反对。“中国人不能定标准!”王振地回忆道,这位外国专家不太愿意让中国人去做“定标准”的事。

  “标准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需要国际同行认可。后来,我们组织比利时、荷兰、德国等国家,让他们测试方法,得出的结果确实比较好,标准才得以立项。”作为团队一员,王振地倍感自豪。

  2017年,该国际标准正式颁布实施。

  “如果再见到那位外国专家,一定要好好跟他说下我们的工作。”王振地笑着说,“现在我们国家的特种水泥、混凝土研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但这不是终点。现在,王振地正带着一批学生,设计寿命更长的混凝土。这些混凝土将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在极端环境中更耐久,生产过程也将更低碳。

【责任编辑:yj26327】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是转载自其他平台,本网赢家财富网 www.yjcf360.com 转载文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全部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赢家财富网的观点、看法及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我们收到通知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及时进行处理。

2.本网站刊载的各类文章、广告、访问者在本网站发表的观点,以链接形式推荐的其他网站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供用户参考使用或为学习交流的方便(本网有权删除)。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使用者务请核实,风险自负。

版权属于赢家财富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产品推荐

更多

最新企业

更多